相关图片(共1图)
详细内容
过去十年,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全球第一,但“数量神话”的背后也暗藏隐忧:大量低质量专利充斥市场,重复创新、技术含金量不足的申请屡见不鲜。2024年底,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《发明专利审查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》,明确提出:“严控非正常专利申请,强化创造性审查标准,重点扶持硬科技领域突破性创新。”这意味着,2025年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年。审查员手中的“尺子”更严了——技术方案是否真正解决行业痛点?是否具备显著的进步性?审查意见中“缺乏创造性”的驳回理由占比大幅上升。
面对更苛刻的审查环境,抱怨政策收紧毫无意义,唯有主动升级策略:
1. 回归创新本质:从“专利凑数”到“技术挖井”聚焦核心技术的“不可替代性”,避免盲目追求专利数量;提前布局基础性、前瞻性专利(例如量子计算、6G通信),而非跟风式改进。
2. 强化申请文件“攻防体系”说明书深度化:用实验数据、对比案例筑牢技术效果证据链;权利要求策略化:采用“金字塔式”撰写结构,核心专利搭配外围专利形成保护网。
3. 活用审查资源,动态调整策略主动参与审查意见答辩,将沟通视为“二次创新机会”;
4. 借力新工具:AI+专利的黄金组合
利用AI专利分析平台预判技术空白点;通过大数据模拟审查倾向,优化技术方案描述逻辑。